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解鎖人生

文/黃王鳳蓮

那個年代、那個從年幼懵懂的我,無法接收清晰的聲音,歲月緩緩行走,一路上默默的看不到路的盡頭。童年的影像,遙遠漫長,卻能夠鮮明定格每一次換場的片段。

時光的腳步未曾停歇過,人生故事在翻頁中,有些來不及記錄珍藏;有些牢牢嵌入生命記憶匣。滿滿的溫暖跨越過渺遠的思念,即使最摯愛的親人陸續在公媽龕裡認祖歸宗,我依然刻苦銘心記憶著。

從懂事以來,我的中耳槽一直是淤積在黃綠的濃臭沼澤裡。很早的時候,只能用粗糙的草紙阻斷滲流出口,卻汲不乾「耳甕內」汨汨的膿水,夜眠時,只能練就平躺的睡姿,防止枕頭上任性侵略的版圖。

住在鄉下的日子,阿嬤的紅眠床沒有火艷的熱情,卻有一股暖暖古香的溫度。如慈藹的臥佛尊像,搖著葵扇搗風,阿嬤用那厚繭的手掌,輕輕的摩娑著我勻稱呼吸的肚皮,配上夏日蛙鳴和弦,在徐徐夜風中,宛如仲夏夜演出曲曲動人的舒眠樂章。

然而,在睡眼矇矓中,我卻時時焦慮阿嬤會摸撫我的耳垂子,再用她的衣袖憐惜地拭擦濕黏的膿汁。隔天一早,只見阿嬤迫不及待的將明礬放入搗藥缽,相較於昨夜溫柔舒緩的力道,此時的節奏混亂失序,阿嬤深信晶體塊的白色明礬敲碎搗成粉狀,歕入耳甕內,一定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膿水。

阿嬤的愛,積極付出行動,也讓我開啟了疼痛的內在對話。一輪雙氧水的洗禮後,用鼓仔紙捲成細管,再旨些明礬細粉,深入耳甕歕入,瞬間,強度的劇痛指數衝破雲端,縱使壓制身體的顫動,也無法控制兩行的淚洪,大人說,要忍耐せ一定要忍耐,可我真的忍耐逾一甲子。

每當我想起過往情事,在那素樸艱困的日子裡,仍流動著認命依順而不低頭的骨氣。

七歲那年,舉家漂移城市居住,我們的家沒有一刻靜止的氣息,家徒四壁的生活,阿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有做不完的家務事,還要做手工添補家用。小孩子的生長過程,沒有太多做人做事的教條,生了病也只能靠掛在牆壁上的藥袋,尋找病狀圖騰的標示,暫時解決疼痛的不適,而我的耳疾竟是遺落在「藥袋」外的孤獨星。

直到上小學時,我聽不懂國語,年輕女老師聲音細細的、銳利的大眼睛,卻讓我驚恐不安,忽忽的音量更是我畏怯的致命傷。我偷偷斜視木窗外熟悉的身影,與小叔叔無聲相視,不斷揮舞的手語,也無法即時傳遞彼此的通關密碼。

小叔叔回鄉了,沒有人帶我去上學,陌生的男同學坐在我昨天的位子,以為自己走錯教室,悄悄地離開教室,慢慢的走出學校,不敢回家,只能躲在無人出沒的小巷弄,害怕被熟面孔發現流浪的小女孩。

爾後,這般躲躲藏藏的日子,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每天等待放學路隊出現,再偷偷混入陌生的人群裡。終於,東窗事發,告密人是鄰居阿桑,我被拖著回家,阿爸喝令我跪下,皮帶狠狠地抽鞭遍體,怒氣爆表,理智線失控,手勁力大無比。

阿爸嚴厲的極刑,道道傷痕烙印在心底,重重地摑了臉頰,傷得耳聾滲血,媽媽全力的護著我,也挨了好幾道滴血斑的紅腫肌理,交雜著媽媽不斷苦苦哀求的哭嚎聲:「你是想欲共查某囝拍乎死嗎……?」未曾遺忘的傷痛歷程,或許是磨難的開始,然而,總是勇敢想起這一幕場景,面對挫敗和絕望時,終將是化為無畏無懼的能量。

我和阿爸,從此生命的傷痛築起時光玻璃磚,彼此在模糊的視窗下,唯有沉默才能內化孤獨的成長空間,我清楚地記著阿爸說,戶口名簿的名單內,我的名字不是他取的,好命歹命自己去承受。

爸媽不識字,我開始認真學國語、學寫字,阿爸不在家的日子,看見堅強的媽媽為我們扛起艱困的包袱,忍著孤寂的青春歲月,媽媽的夢想,想必就是期望子女填補她不識字的遺憾。

讀國小時,「臭耳聾」的嘲諷冠冕,讓我失去與同學互動的情誼,沉靜與冷漠成了同儕之間的對立。班上有一位男同學,常常用橡皮筋彈射我的背肌,甚至用彈指神功侵襲我的手臂,有時還把水彈潑在我身上,指弓花招百出。我當然知道,只要成績超越他,抽屜裡總會埋伏各類昆蟲奇兵,若是我沒有驚悚的表情,下一場將會是更轟轟烈烈的佈局。

有一次,他原本帶了捕鼠籠,準備讓老鼠繞場大鬧一番,就是想引我驚聲尖叫,沒想到那天早上,老師比我先進教室,果不其然,老師嚇得花容失色,瞬間絆倒了,短裙露腿、衣不蔽體、春光外洩,而男同學早已遁逃無影無蹤。

數年前,我在社區鄰里的競選看板上,閃過一組熟悉的名字,原來,他已是一位資深優秀熱心服務的老里長。

十五歲那年,阿爸說要載我去鐵路醫院看耳甕仔,第一次坐上阿爸的卡達車,心情忐忑不安,但是,我沒有勇氣摟抱阿爸的腰環,也不敢依偎阿爸厚實的背脊上,只有緊緊地抓著鐵坐墊。第一次父女相伴,行經中華路,時值秋日,秋風透著習習涼意,鑽進暖暖的心房,突然覺得眼眶濕熱……

在古樸的鐵路醫院裡,看診後,又做了聽力檢查,醫生說:「拖太久了!」慢性中耳炎耳朵長期流膿,耳鏡破洞造成聽覺損傷,先點藥水治療,再觀察一段時間。可我也沒有再去複診,耳疾也一直沒有好轉。

直到二十歲時,我才決定上手術台為耳疾進行開刀,補耳鏡完成鼓膜成形,手術改善了感染部份,然而,耳蝸神經早已壞死,神經性聽障也不會恢復了。這固然是一道生命的聖旨詔告,似乎也沒有讓我痛徹心扉,只是心情跌到谷底。不完美的人生體驗、受創的生命歷程,有說不完的辛酸故事,撫摸創痛癒合後的疤痕,悄悄給自己一個含淚的微笑。

慶幸自己還有文字為友,童年時期,沒有充裕的經濟能力可以買課外書,同學棄置的國語日報,是當時最奢侈的精神糧食。青春時期,我和二妹窩居一坪多的通舖,小木箱是我們共用的書桌,夜深人靜時,邊寫日記、邊聽由藍青主持的廣播節目。文字築起少年多愁善感的藩籬,一本又一本的日記堆疊,媽媽說:「不要再寫什麼心內事了。」搬家多次,文字裡的秘密基地,早已埋葬在永不逆行的歲月裡。

時光巨輪的節奏,始終未曾劃上休止符,時序遞嬗。回首自己的婚姻,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幾乎沒有太多的繁華和夢想,我常有任性負面的情緒,而他總是只有給予日常不過的對話。

想起初次見面那天,一碗四果剉冰,啟動另一段旅程的開始,細雪般的剉冰,直落淺碗中,慢漫堆積出一座小山丘,匹果蜜餞層層鋪在冰丘上,色彩對比飽和,用鐵湯匙舀起塌陷的冰山,兩個人面對面坐著,突然,眼前呈現煙霧般的迷濛,準備好的告白台詞,一時間竟然哽咽結巴,和另一端所散發出來的暖流,恰如融化糖汁下的梅酸瓜甜的細冰,酸酸甜甜好滋味。

那一年的夏天,遇見彼此的缺憾和相惜,記憶一直存在歲月累積的理性和感性中。

回顧人生,我被「聽障」身份,封鎖美麗的夢想,用自卑心來否定自己的能力。但是,自從孩子平安出生後,全然忘記懷胎害喜時,抱著馬桶、虛脫嘔吐的狼狽相,再靜靜地看著孩子捲曲的小身影,酣甜熟睡的模樣,忍不住寫下「嬰兒與母親」的心情筆記,於是,我開始與生命對話,不完美的人生,我怎能敗給淚水,每天都在純真的笑顏中,培育相信自己的心情,相信因不完美的人生帶來的體驗是充滿強大的爆發力。過去一直去、未來一直來,只有現在那些曾經幫助我、鼓勵我的人,那些曾經嘲諷我、看不起我的人,突然之間,在筆端下訴說溫暖的光影和沉重的陰影,交融在生命的篇幅裡,而生命歷程正因為以文字的視角看待記憶與過往,重新審視與面對人、事、物,在書寫中找到全新的思考與和解。

再回到歲痕斑駁的影像,依然孤獨靜默的時空裡,愛上畫畫,其實是一個偶然的相遇。第一次認識沈教授的自然鄉野風光作品,樸實的農家畫面,紅瓦農舍、田園樹景、門前水塘……觸動兒時最美的印象。

生命之美,美在時空的寓意深邃;自然之美,美在最純樸的感動。起初,有滿滿的美學夢想與期待,然而,從練習繪畫中的臨摹到創作,必須要先掌控透視概念的視平線、消失點與消失線,再以光影明暗突顯層次,老師紮實的教我們學習繪畫心法與應用技巧,而我卻始終未曾在習畫中簽名過。美學心靈嚮往的是,記憶裡的故事情境,將回憶停留在美麗的畫作中,享受平凡生活中的每一天,享受每一個當下,不管是「過往」與「現在」都是成為自己的自我追尋。

誠如歌德成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裡的名言:「世間最純粹、最暖人胸懷的樂事,恐怕是莫過於看見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自己開誠相見吧!」記得,有一首歌,歌詞中寫著:「親愛的,回憶我們共同走過的曲折,是那些帶我們來到了這一刻,讓珍貴的人生有失有得,用新的幸福,把遺憾包著,就這麼朝著未來前進了……」娓娓動人的抒情旋律,歌詞的意寓,讓我想起自己的生命樂章。

然後呢?現在的我們,依然繼續勇敢前進,只要我們面對陽光,陰影永遠在我們身後。

備註:本文為2022年文學類大專社會組佳作,由文化部及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提供,並獲文薈獎主辦單位同意刊登。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