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嘆音樂人殞落

文/王俊傑

首先跟各位說聲抱歉,這篇文章讀來顯得嚴肅而沉重,我翻來覆去思索良久,手指在電腦鍵盤上敲了又刪,刪了又敲,一直無法做決定。一切只因為2015年至今有太多重要的音樂家一一殞落,讓我忍不住想寫篇文章,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動手敲打鍵盤,將自己心裡如狂潮一般的感受寫下來,如果讀者閱讀起來覺得太過有壓力還請見諒。

年初的時候,台灣國寶級音樂大師蕭泰然老師與世長辭,他經歷日治時代、1945年動盪卻又可能嶄新的局面,同時走過1949年的數十萬大遷徙,因為經歷了大時代,所以寫下無數動人且親切的作品,這些作品堪稱不朽,包含描述二二八的作品〈序曲1947〉,這作品共分三個樂章,其中大量引用了好幾段台灣傳統民謠及知名老歌。另外此曲也被擷取部份段落成為〈台灣翠青〉、〈嘸通嫌台灣〉等知名歌曲,更在國際上榮獲無數掌聲。這位不可多得的音樂前輩晚年與病魔抵抗許久,還是在今年年初辭世了。

另外是最近剛往生的馬水龍老師,同樣與蕭老師有類似的背景,一生致力於台灣的古典音樂推廣,更常年於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及傳承音樂。他的作品包含梆笛協奏曲、廖添丁管絃樂組曲等。或許樂曲的名稱各位都不曾聽過,但當中的片段絕對都稱得上耳熟能詳,邀請各位有空的時候可以上網搜尋。

另外在流行樂壇也殞落了一位悲劇性的詞曲創作人陳進興。他少年成名,無論是詞曲創作或者編曲製作樣樣精通,所製作的專輯從陳淑華到許景淳等都是經典,尤其是許景淳〈天頂的月娘〉專輯更是了不起的成名作品。

1999年的白曉燕命案,主謀就叫陳進興,與紅極一時、如日中天的音樂人陳進興同名同姓,當時陳老師選擇改名,不過也開始了他的悲劇人生。改名之後不知為何他一落千丈,再加上台灣面對國際性的金融風暴,他的投資迅速付諸流水。往後兩三年台灣唱片工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他在瞬間巨大的變化與打擊之下失去了財富與妻兒,然後默默的離開唱片產業,回到高雄擔任搬運工。許久許久沒有他的消息,十幾年之後在一個台北著名的地方遇見他,就在去年吧,他竟是著名表演場地的保全人員,今年年初更傳來他的惡耗,讓人不勝唏噓。

時代正在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快速而遽變,唱片產業及音樂的發展也是如此,歌手無法透過唱片銷售賺到應有的報酬,詞曲創作者也無法透過寫一首好歌而換到足夠的金錢,縱然歌手爆紅或者歌曲受到肯定,也不可能回饋到唱片實體本身,於是CD成為最貴且最高級的名片。坊間鼓勵大家支持正版,鼓勵大家要使用者付費,甚至也有專門的單位在努力收取各種版權費用;但是台灣很小,網路又如此發達,其實這類的道德勸說或過分不近人情的法令都是整體不平衡之下的怪獸。所有人都在找方法,找合理且舒服公平的方法,消費者如此,音樂產業的工作者也如此。

蕭泰然老師的作品流傳度很廣,無論是一般民間的合唱團或國家級的樂團都能輕易的演繹他的作品,那是因為他與他所創辦的基金會秉持開放的態度,這跟老師的初發心有絕對的關係。老師覺得音樂就是該讓人欣賞,該不斷流傳,所以他不去計較版權的相關問題,相對友善,但他換來的就是兩袖清風。

前兩年剛離開人世的李泰祥大師則又是另一番局面。他的作品陪伴無數民歌時代的人們,為台灣留下許多跨界的經典之作,更開創了台灣流行音樂一頁不朽的史詩,也孕育出如許景淳、齊豫等經典好聲音。但他的作品很少被翻唱,也很少被演繹,各位可以想一下箇中緣由。因為他的作品依循著相關的版權制度,所以索價也就變得不親民,相對不友善,於是雖然是好作品,卻讓人望而卻步。至於李老師晚年的生活如何呢?坦白說也一樣接近兩袖清風。

這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了我上述所說的不平衡狀態,但也請各位讀者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別認為我有傾向哪一端的態度。我只想告訴大家這個產業及努力創作的人目前的尷尬,只想分享正在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在努力想辦法,努力找出一條正常的道路。

當台灣正在努力推展文創的時候,當文創成為一種顯學的時候,所有文化創意者好像可以大展身手。但文創成為政府的BOT,又成為財團式的附庸風雅,文創成了M型的兩端,在台北松菸的叫做文創產業,在廟口舞龍舞獅的叫做民俗技藝,這一切成了對立,而且是暫時無法跨越鴻溝的對立。進入國家音樂廳的成為雅樂,雅樂背後是擁有了文化部的補助,然後水到渠成,受到國家指派至國際上宣揚國威的同時;另外有一群人一樣受到文化部的補助,不過相對的金額也就少的可憐,他們到台灣各處扎根,宣傳且教授傳統戲曲或最根部的藝術文化,結果成了宣揚本土文化,創造在地藝術社區。這些事情沒有誰對誰錯,更沒有誰高誰低,但在人們的心中又是如何度量呢?當許多藝術工作者需要政府保護資助的時候,你覺得台灣的文創會如何呢?

今年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首老兒歌〈搖嬰仔歌〉七十歲大壽,有個音樂學者還決定要幫這首歌曲慶生。最近台北市政府文獻會也將舉辦傳唱台北系列展出,我也在前幾日受邀參與這系列展演的記者會。在這場記者會當中來了許多基層的人士,包含當地的里長及議員,也包含協助策展的各方,當然也會有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文獻會的長官,但奇怪的是除台北市文獻會以外,我們沒有見到一位文化局科以上的上台致詞的官員,更沒有其他市政府的官員。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主要想說的是態度,從一件小事情的細節也就不難看出這體制面對這些事情的態度了。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