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誰記得這位老作家?

文/方聲

幾年前,偶爾從某一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的談話中提到屏東風災過後地方政府對隱居偏遠鄉間的老作家陳冠學不聞不問,說經報社地方記者親自探訪,見到年逾七十的陳老先生已行動不便,一人困在他寫《田園之秋》時所住的破舊老平房,說除了屋子漏水外,庭院雜草叢生,殘枝落葉滿地,入屋一路上竟遇上好多條又粗又長的眼鏡蛇云云。

之所以對這談話印象深刻,除了這是在台灣惡質到無以復加的電子媒體裡極為難得的藝文話題和對非主流不熱門作家的難得關懷外,令我神馳心傷的是陳老先生的《田園之秋》聯結到我成長歲月裡的孤寂心境和故鄉印象;尤其是《 田園之秋》裡日出月昇的南北大武山也是豐盈我想像力滋養我愛好自然的最初源頭;那直下千尺的北大武山壁,其上霞光中清晰可辨的銀練懸瀑,與夕照輝映的赭紅赤壁,日落後山巔上一顆熒熒明星,一幕幕吸引人目光勾留人心神的山景,在陳冠學歸隱田園的生命裡在他筆下一再記述中的也是我離開故里多年後閉眼立即可召喚出的影像。

所以,在終年鎮日被各式各樣喧囂粗俗的影音轟炸後的麻痺中被這麼一則有意無意的夾敘話題,一下子就帶回個人生命歷程種種回憶。

我和學生提起《田園之秋》及作家陳冠學,描述這部台灣現代文學裡難得的田園文學的經典佳作,勾勒這作品的地理背景,提醒他們如果前往墾丁,不論是走南二高或先到屏東尋訪小吃後再走省1號公路都可看到屏東平原盡處兀然拔起的巍巍大武山,也都會路經新埤鄉——陳冠學耕作蕃薯、蕃麥、菜蔬和他族親紮根流汗生活的旱田荒地。

不論晨昏陰晴,不論是蒼穹靛藍或白雲舒卷或陰霾千里,不論是怎麼樣的天色,只要你安靜下來,透過車窗就可以設想陳冠學如何一個人簡樸的生活於這蒼莽大地,設想他駕著鐘愛的赤牛歌駛過晨露猶重的牛車路,那身影,該是農家田園生活的最佳剪影;短短的十餘分鐘車程,你便可以輕鬆的不經心的經過此地,但你如果讀過《田園之秋》或曾在中學國文課讀過選自此作品的選文而尚未忘得一乾二淨的話,你或許能從車窗內張望到陳冠學深情所在的廣袤田野和把人視線往上抬升往左右拉開到極限的大山。因此,當車行此曾壯大美化一位傑出作家心靈的福地時,你該短暫的靜默,試著凝神細看,該問問同車的人是否知道此處曾有一位足以代表台灣田園文學的作家和作品?或者,當你從墾丁那滿溢異國情調甚至可以說是不得不承認其實是虛浮、浪費、誇張、肉慾刺激的頹唐之地北返時,你或許會想想想在《田園之秋》裡敬重他的族親及其子嗣們是否理解他的價值?想問問當地鄉公所是否珍惜這文化財而仿日本許多小村鎮於入口要道設宣揚文藝人才的亭子呢?

我曾如斯的提醒上我課的學生。只是學生對這話題毫無回應,一如他書裡提到的農人那樣著於現實,眼裡只看得到可以入口或折換為金錢的收成,至於天色的變換、大地的氣息、蟲吟鳥鳴乃至於人情的交流與天地間幽微的聲音光影都無法在其心靈引發感動;或如他所言,即或有所感卻感而不動。這樣著於現實功利的粗礪生命,固然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也培養出悍然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的文化,使當前的台灣民眾靜不下來:遊覽車上、社區公園甚至是陳冠學書中提及的山地人部落裡也不分晨昏的放送著嘔啞嘲哳難為聽的嘶吼悲吟歌聲,一群人只要聚在一起,好像除了卡拉OK之外想不出其他交流或表現個人情感的方法。

去年春節假期,陪同丈人親族到他們口中所稱的「傀儡村」(台語音)逛逛,就在豎立著往「冷水坑」告示牌旁冷飲攤和山腳下登山步道旁的小吃店忍受大晴天裡不搭調的哭墓悲歌之餘,忽的警醒到所站的位置正是陳冠學的恬靜的田園所看到的山景也正是他歌詠記述的層層峰巒啊!《田園之秋》裡樸實寡言的族親們怎能忍受這樣的喧囂?那些尊重大山尊重自然生靈的太陽神子民族裔又怎能忍受如此混雜著各式卑靡柔媚曲風的外來噪音在部落周遭高分貝的放送?

政府規劃施工的中央山脈南段沿山公路早已開通,加上南二高,是更方便此地住民的對外交通,也方便了觀光客,但可未必能讓曾與陳冠學一起生息於此地的住民珍惜他們的田園守護他們的土地。此地人口嚴重外流,荒村一個又一個,廢耕田地一片又一片。蒼蒼暮靄裡,我看到的是《田園之秋》裡沒有的高壓電鐵塔和聯綿到天邊的電纜線,是作家小國寡民理想被現代文明巨輪輾碎後的殘破農村。在這樣的時代豈能期望鄉公所能奉養照顧已逾古稀之年的作家,怎能期待這一帶的民眾知道有這名留台灣文學史的作家並引以為榮呢?

如果連這樣深深紮根於鄉里的好作家都輕易的被歲月淘洗掉,我們怎能奢談甚麼文化創意產業?如果台北人不曾聽過胡適、林語堂、錢穆的紀念館彰化人不曾聽過賴和紀念館台南新化人不曾聽過楊逵紀念館高雄美濃人不曾聽過鍾理和紀念館的話,那麼,我們怎能期許鎮日浸淫於強勢媒體所暗示的功利價值觀和傖俗膚淺美感的新生代能堅持理想和品味呢?人們總得明白浮華和喧囂真的無法給人堅持理想的力量。

我每年提醒學生經過此路段時試著安靜片刻,拿《田園之秋》所記對照一下眼前的景色,如我每回一講到陶潛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便在腦裡喚起這一段路程可看見的大武山。然後,細想陳冠學那1970年代彼此信任相互幫忙的人情為何消失難尋?那簡易自足的小農經濟和社會為何被追求永無止境的經濟成長的滾輪給輾過給犧牲?我提醒學生們給自己一點靜默的時間也給這個一味往前進步的社會一點靜默的時間吧!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