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放棄公職,李紹慈赴美追夢(上)
文/陳芸英
圖/李紹慈提供
在一片祝賀聲中,85年次的李紹慈放棄公職,赴美留學。
2024年8月4日,她在姊姊的陪同下,從台灣搭機,飛往舊金山轉機,歷經26個小時終於抵達目的地——美國中西部的堪薩斯州,住進租屋處已是半夜。這趟美國行不僅漫長且筋疲力盡;但即將實現夢想,仍讓她雀躍不已。
紹慈罹患先天性青光眼,從小殘存微弱的光覺,所幸光覺沒有明顯退化,至今能看到物品的輪廓。她具體說明自己的視力,「比如前面有一個人,我不會誤以為一棵樹,但這個人是長髮或短髮得更靠近一點才能分辨。」
她念一般學校,融合教育讓她可以跟同學一起學習國字。不過差別在於一張A4的紙,她得用彩色筆寫粗體字,一張紙只能寫8個很大很大的字。實際上她讀的是點字書,由巡迴輔導員定期到校給予輔導。
這位從國小到高中都是全校極少數的重度視障生,克服種種困境和難關,以學測國、英、數及社會四科滿分的佳績,考上72級分;不僅學業成績優異,參加音樂比賽也大放異彩。
大概三、四歲左右,家人發現她有音樂天份。很幸運地,她遇到一位願意教視障生的鋼琴老師,音樂之路於焉展開。慢慢地接觸其他樂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口琴、直笛、豎笛、吉他、爵士鼓、手風琴,共9種樂器。
從小學到高中參加全國學生直笛獨奏及合唱、管樂等多項團體組合奏,數度進入決賽並獲優等,她也舉辦過個人小型小提琴獨奏會,並取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高等文憑(LRSM)。雖然沒有念過音樂班,但比賽成績斐然。
很多人請教這位在學業和音樂表演都有傲人成績的紹慈,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可否傳授秘辛。紹慈謙虛地說,「我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學生,不論唸書或學習音樂,都算勤奮。我沒有甚麼秘訣,就是上課專注,認真聽講;下課善用時間預習和複習,如此而已。」例如喜歡外語的她,常看英文文章、英文小說、寫英文筆記、聽英文影片,像是聽CNN的新聞,保持每天聽10分鐘的英文頻道……逐漸養成習慣。
關於音樂,純屬興趣。高中時期她就知道「音樂治療」這項專業領域。不過眼前考量的是畢業後現實的就業問題,所以大學選擇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大四就參加身障特考,考上後如願分發到家鄉台中內政部土地重化工程處,主要工作是文書處理,由於大部分電子化作業,業務相對單純。
工作之餘,紹慈加入中華視障路跑協會並參與數場半馬賽事;更早之前,在高中時代,她還曾泳渡日月潭,可謂才華洋溢、文武雙全。
對於「音樂治療」,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但上班5年多的時間裡,雖然處在友善的職場,有時同事基於體諒還分擔她的業務,「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固定重複的工作內容讓她重燃年輕時追求「音樂治療」的夢想,儘管夢想模糊,但是,「如果它可以成為我的職業……」這聲音一直在心底響起。
她想給自己一個機會,開始注意公費留學資訊,進而積極準備。她的努力有了成果:
- 2022年12月錄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取得獎學金資格)
- 2023年8月和教育部簽訂行政契約(2年內須出國留學)
- 2024年3月錄取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
值得一提的是,她主修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Graduate Equivalency Program)的這所學校,擁有百年歷史。
留學的前置作業十分繁瑣,包括寫一堆表格,她把簽證和住宿列為首要任務。紹慈透過臉書社團的「臺灣學生會」,找到一位在美國超過20年的阿姨;巧的是,這位阿姨的孩子跟紹慈念同一所學校,對方熱心地為她推薦目前居住的社區;待一切就緒,7月遞出辭呈,放棄公職,8月初出國,好趕上8月底開學。
對紹慈而言,這是人生一大轉捩點。
此舉有人困惑,有人擔憂,但得到最多的是祝福。同事們都了解紹慈的音樂造詣,主管語帶鼓勵地說:「我覺得妳在這裡大材小用了,如果到國外念音樂,相信妳更能發光發亮。」
姊姊先陪她適應環境,並充當定向行動老師,告知妹妹附近有哪些障礙、如何辨識方向,不過社區附近的每一條路看起來都一樣,為此姊姊幫她找出電線杆或是不同高低的樹輔助她辨識,此外她牢記「第幾條路要轉彎」,不至於讓自己迷路。
她和3位室友同住於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每個人各自有一間帶衛浴設備的房間。一樓有客廳和廚房等公共空間,只住她一人,其他人住二樓。這對她有個好處,她慣於早起,這樣生活作息就不會影響到其他室友。
姊姊也教她如何使用洗衣機、微波爐等居家用具,其他部分,由於科技發達,AI可協助,可靠Be My Eyes或ChatGPT解決。
至於房租,她坦言偏貴,但社區的公共設施完善,譬如有游泳池、電腦室、健身房……尤其接駁車。她幾乎都搭第一班接駁車上學,到校約10分鐘。美國校園很大,所幸該學期的課全在同一棟樓,只要記住下車處如何走進教室即可,這段時間只有幾分鐘,不太需要獨自探索或找地標。
上學之外的時間,不管到哪兒,都是遙遠的距離。幸好居住的城市提供身障專車服務,可到市中心。學校有幾個台灣人,其中一人跟她住同社區,他們會一起煮火鍋、結伴去超市購物……
上了一學期的課,生活一切步入正軌。學校生活有同學、有書、有自己掌握的節奏,「感覺真的太好了!」不過英文大概兩三週之後才變得流利,起初聽得懂但說不出口,有時出現中式英文,不過念頭一轉,語言只是溝通,對方聽得懂就好,不必執著在文法上。
課餘之暇,她提起自己最大的改變——學做菜,「這是我完全無法想像的事,因為我在台灣根本不會做菜。」
來美之前,她曾天真的認為,自己可以每天吃一樣的食物,一天吃兩餐即可;到美國之後,料理居然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一件事。尤其沒有課業壓力的時候,從備料開始,每個步驟都得小心翼翼,細節部分包括份量、食材、衛生到烹調,每次都享受第一次的驚喜。例如第一次做三杯雞、第一次做滷味、第一次醃小黃瓜、第一次做電鍋版白菜滷……新手上菜,每道都是全新的挑戰。當她把食材放進電鍋後,隨時想觀察進度,甚至用鼻子湊近鍋邊聞一聞,確定是否飄出香氣,那種心情既是期待又怕受傷害。她形容電鍋跳起的聲音宛如天籟,「我也像那開關一樣彈起來往廚房跑,迫不及待掀開鍋蓋。」令她最驚豔的是清蒸鯛魚,「原來酒和薑調味的魚,好吃美味!」生活因做菜而充滿愉悅。
紹慈稱這是來美國最「神奇」之處。因為外食貴,越來越喜歡烹飪,就算當地的美國同學也是帶午餐到學校吃的。
她不曉得哪來的勇氣,漸漸的和朋友達成「以菜易菜」的交易。不過她有自知之明,加了但書,「等煮好確定成功,再來交易。」交易的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同學們讚不絕口,給她無比的自信,「我真的相信,人有無限可能。」
至於赴美後文化、生活、教育的體驗,下期將告訴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