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聲音是我的眼
文/翁輝鵬
「在視覺退化之前,我走巷子,可以看到轉角處,知道哪裡該轉彎,現在視力不方便了,怎麼知道呢?」「我曾看過車水馬龍,車子都橫衝直撞,新聞報導裡,常聽到有人走在路上被撞而傷亡,我不就更危險了嗎?」「老師,我要怎樣知道自己離車道有多近呢?再往前一步,如果車子剛好來,不就撞到我了?」「有人在騎樓裡,進行施工的聲音,可以怎麼做,才能安全通過那裏呢?」
因為免疫系統疾病貝西氏症導致視覺退化的張小姐,學會白手杖技巧,先在住家附近安靜的公園,練習走筆直的走道後,開始走巷子,到路口時轉進騎樓,再走另一條巷子找親戚後回家;一則維持跟親友的聯繫,再則也當成散步路線。在即將進入新的學習階段時,她提出一串心裡的疑惑。
「妳問了很切身的問題,環境、地形和建築物,都能透過聲音變化告訴我們,現在身旁是牆壁或通道,通道是防火巷或是我們可以轉彎的地方。」我用人導法,請她拿手杖在地上點杖,當兩側是牆壁時,耳朵會有封閉的感覺,手杖敲擊地面回彈的聲音,比起一側是空曠時悶一些;當到達轉角時,有一耳可以聽到較遠處傳來的聲音。我引導並同時講解聲音的變化,待她熟悉後,仍用人導法,請她聽出改變時,握緊我的手臂,作為記號,我也根據觀察給予即時的回饋,建立起她判斷環境的自信心。
判斷車聲跟身體距離的訓練,我選擇在安靜的區域,配合點鐘方向,讓她想像自己站在時鐘正中央的黑點,練習比出或講出每鐘點的方向;再增加會發出聲音的固定物體,如計時的響鈴、鑰匙串等。在一到三公尺間,踮腳無聲地移動,先告訴她,這是幾公尺在幾點鐘發出的聲音。當她學會聽並且判斷後,改變我移動的距離和方向,建構她聽聲音辨認多遠和從哪裡來。接著帶她到實際路口,畢竟她有過視覺印象,對車聲感到焦慮害怕,我以手臂引導她,從巷子走往馬路的方向,請她聽到車聲,出聲音告訴我,抵達約三公尺處時,掐一下我,讓我知道她判斷和實際的落差,確認在靠近慢車道時,她的精準度有無受到影響。
來回數次,當正確率提高到八成,我採取分段進行;就是請她用白手杖由巷子裡往外走,到接近路口三公尺時,請她靠牆邊停下來,後續靠近路邊由我引導她,待她可以穩穩地邊走邊聽之後,我就完全放手,讓她完成。
當騎樓有商家裝潢,發出的切割機或敲打的聲音,張小姐的本能反應是停住,我請她靠近,聽聽看是在屋內或走廊,有工具的聲音代表是人在操作,可以刻意放慢行走的速度,維持點杖的寬度,讓對方可以注意到,進而出聲音提示或停下來協助。
面對每次發病,視覺無可避免地退化,從可以看到住家裡房間的門框、沙發椅子和抱枕,到完全沒有光覺;身為長女的張小姐,希望可以減輕父母和手足照顧她的負擔,努力地學習杖法和其他相關的定向技能。其中聽力和對於環境的掌握,是她引以為傲的強項。她開始從住家走到另一條巷道找親友聊天,每天上、下午各出門散步一趟,難免也會遇到恍神而過家門不入的情形。
她笑笑地說,「我鄰居家的鳥,那天主人沒空將鳥籠掛在家門口曬太陽,沒有鳥叫聲,我也失去自己的方向和距離感。」隔天我上課時,特別為此加強訓練,改採鳥主人家門口岔出去的巷道聲音,開發替代方案。她說:「我每天祈禱牠和好鄰居,身體健康,有好的記性,這樣就可以讓小鳥出來透氣或曬太陽,我散步才能找到進家門的路。」
張小姐的好聽力,也體現在家有喜事上。她能從來者上樓梯輕快的聲音,主動說,「歡迎您!」或說「嗨!」也可以立刻叫出親友的稱謂,跟爸爸一起完成弟妹們的終身大事。
她把聲音化成立體的影像,伴隨她出入陌生和熟悉的環境。在陌生的環境,她利用詢問引導者,從對方給的答案,逐步建構心理地圖,配合點杖的回音,判斷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擁擠;在熟悉環境,能從手杖點地的聲音回饋,了解住家換新家具的高度和材質,聽覺已然為她開啟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和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