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看電影
文/林聰吉
從什麼時候開始進電影院?這個問題大概已無從考證了,只記得童年許多美好時光都在那大螢幕前度過。隔壁家的阿姨就在小鎮戲院當收票員,既然是自己人,當然就可以看白戲。愛看戲的姑姑常以我這小孩為掩護,不時在戲院門口徘徊,只要收票口沒人,再加上戲院老闆不在,姑姑就會趕忙拉著我,向阿姨使個眼色,然後飛步溜進戲院。
坦白講,那時還很小的我其實看不懂電影,吸引我進戲院的理由主要是販賣部的汽水和零食。但是連電影票都買不起,哪來的錢買汽水、零食呢?於是姑姑就把家中沒用的空酒瓶洗乾淨,裝了開水帶進戲院,只要我一吵鬧,就扭開瓶蓋,把水往我口裏灌,希望我暫時閉嘴,別再干擾她看戲。
後來我有點大了,漸漸也能集中注意力看電影,印象中童年看最多的是日本的恐龍片。劇情大同小異,不外乎就是在深山或荒島發現恐龍蛋,科學家運回實驗室研究,小恐龍破蛋而出。接著就是恐龍媽媽為了找小恐龍千里跋涉,上演大鬧東京的戲碼,最後日本自衛隊出動,子彈、飛彈齊發,一陣亂射後,恐龍倒地不起,一命嗚呼。很多年後,美國人依樣畫葫蘆,拍了《酷斯拉》,劇情也是老套路,可憐恐龍這龐然大物,似乎就註定最後一定要轟然斃命。
青少年時期當紅的是武俠片,這類電影的片頭一出現,無非就是香港邵氏公司出品,古龍原著,楚原導演,王羽或是狄龍主演。和這類殺伐氣相對比的是當時另外流行的文藝片,這類電影與武俠片風格迥異,但有一點倒是相同,在螢幕上大談戀愛的永遠是那幾個人在排列組合。「二林二秦」是當年最火紅的兩大帥哥與兩大美女,姓名就在此不表了,反正現在的年輕人大概也沒什麼興趣。
上了國中,姑姑與阿姨都已出嫁,沒了帶路與內應,當然就無法繼續看白戲,不過,好在有和我一樣愛看電影的同學阿坤。當時畫電影看板的師父常常忘了關門,而他的工作室就有一個布幕隔開的小入口,可以直接進入戲院。阿坤算準了師父工作空檔外出的時間,一閃身就領著我進入戲院;可惜這一招很快就被老闆發現,從此我們就只能望著戲院前的看板乾瞪眼。
然而,有阿坤真好。某一天我在戲院門口看別人打香腸的時候,阿坤突然在我身後拍了我的頭一把,他說,「從此我們可以大剌剌進電影院了!」
阿坤的老爸是縣議會議長的司機,議長人脈廣闊,手中總少不了別人饋贈的各式禮品,有時順手就將禮品犒賞了司機。前幾天議長給了司機幾張戲院的招待券,還順口問問是否愛看電影。司機老爸想起兒子阿坤,就對議長猛點頭,從此每個月我和阿坤就拿著一疊招待券自由進出鎮上的三家戲院。
無論是武俠片或是文藝片,我和阿坤看遍了當時所有上檔的電影,他還把招待券低價賣給其他同學。從此我們也成了戲院門口香腸攤的常客,不是只在旁吞口水的看客,而是直接付錢下場去試試手氣。我和阿坤後來都練就了一手打香腸的好本事,搓搓兩手,在掌心哈了口熱氣,凝神用了適當的力道,放開彈簧拉桿,鋼珠轉了幾圈,就精準掉進我們指定的小洞。看完電影打香腸,或者打完香腸看電影,便成了我和阿坤最重要的日常。幾年後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才知道青春可以那麼肆意暢快,真好!慶幸我也曾經有過相同的少年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