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殘年飽飯
文/林聰吉
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黨爭是北宋的大事,宋神宗過世之後,哲宗繼位,王安石一派的權臣得勢,因而開始迫害包括蘇軾在內等與司馬光有關的黨人。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年),蘇軾被貶官惠州(今廣東惠陽),紹聖四年(一○九七年)再貶儋耳(今海南島)。海南島是當時所普遍認知的天涯海角、蠻荒之地,蘇軾一生為官,當然明瞭政爭的可怕,時年已六十歲的他,自知此去大概已無望回返中原故土,心中不免蒼涼。為了到海南島赴任,蘇軾必須溯西江而上,船行數百里到梧州(今廣西),然後南轉從雷州半島渡海。
蘇軾在雷州附近與同被貶謫的弟弟蘇轍見了面,兄弟兩人都曾為朝廷重臣,此次分別被流放外地,不勝感慨。兩人到一個小館子去吃午飯。蘇轍吃慣了講究的飯食,對那鄉下粗糙的麥餅難以入口。蘇軾卻把自己的餅幾口吃光,笑著向弟弟說:「這種『美味』你還要細嚼慢嚥嗎?」蘇轍一直送蘇軾到渡海口,兩人又不捨地在停泊於岸邊的船上愁坐一夜,彼此皆知此次不只是生離,也可能是死別。蘇軾在渡海前寫給老友王古的信有如下訣別的字句:「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蘇軾被貶至海南三年,歷經了居無定所,時有斷炊的磨難,寫下了「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的詩句。蘇軾幾度宦海浮沉,最終卻被流放海外孤島,回首前塵往事,萬念俱灰,老才子至此竟也只圖餘生能有飯吃,有一塊安靜的棲身之地而已。
「殘年飽飯」是出自杜甫詩,在〈病後遇王倚飲贈歌〉,杜甫寫道:「但使殘年飽吃飯,只願無事常相見」。詩人當時仕途不順,健康狀況不佳,連病三年後,因友人王倚請他吃飯,感動寫下此詩。杜甫全詩都在讚美菜餚的豐盛,事實上,這頓飯是因好友同情他,在市場賒米,妻子下廚烹調而來,所吃的也不過是長安當時平凡人家的家常菜。杜甫的感動應是來自於長年生活的困頓,而在飽餐之後,他的願望竟也只盼餘生都有飯吃,沒事也能和老友相聚聊聊。
蘇軾、杜甫都是儒家傳統下,學而優則仕的文人,滿腔報國理想,但因主政者昏庸無能或官場權力傾軋,最後都只能圖個「殘年飽飯」的卑微想望。到了現今的民主時代,政治失勢者大概不致於落個被流放蠻荒孤島的下場,只是時空流轉,主政者依然無能,官場還是充斥權力鬥爭,這真是千古不變的戲碼。戲台上妖風不斷,戲台下的看倌只能徒呼負負、搖頭大嘆。
最近到大醫院看診,醫生說我牙病嚴重,接著拔了幾顆牙。出了診間,想起蘇軾、杜甫的詩,兩位詩人尚可有「殘年飽飯」的寄望,而我這只蹲在戲棚下看戲的無牙書生,可能連「殘年飽飯」這卑微的老年生活都不可得,哀哉!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