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耐心
文/張郁君
如果說在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可能就是培養出強大的「耐心」。
我平常在陪伴或照顧的過程中並不那麼注意到時間感的問題,而是在跟朋友分享照顧經驗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同樣一個半天的時間也許一個人可以同時完成很多事情,然而,在長期照顧的狀況下同樣的時間只能好好完成一件事。
好比說「外出就醫」這件事好了,以目標是騎車10分鐘左右可到的皮膚科診所來說,如果用走路散步去的方式,從準備出門前開始大概要估半小時,因為要從床上移動到馬桶椅上要花個幾分鐘,上完廁所後要穿褲子可能就花了將近10分鐘,然後再移動到外出輪椅上,接著就是等待看護換裝好,等一切就緒就半小時過了;好不容易終於出家門了,推著輪椅慢慢散步過去,中途可能因為要調整姿勢或口水過多需要先停下來處理,等到了診所又是半個小時過去;回來也是同樣的時間,於是乎每次的外出來回就差不多要兩個小時,這半天的時間也就過了。
第一次可能還不覺得怎麼樣,幾次下來慢慢就會有一種不耐煩的感覺,那種不耐煩來自於光想到這麼繁瑣的細節,還沒開始做就覺得累了,因為要花好長時間等待,但又再多做幾次之後,心境又有一些不一樣的變化,因為能夠先有心理準備就是需要這麼久的時間,似乎比較能夠停下來慢慢等待,每個當下就好好在那邊,才發現原來的不耐煩是因為我並沒有在當下好好的陪伴,心裡總是在想等下要幹嘛或是還有什麼事情沒完成,如此的心境來來回回就好比一種修練,修練如何活在當下。
耐心怎麼來的,耐心就是忍住內在的需求跟想偷懶、想休息、想放棄的內在小我,耐住性子讓自己全然地投入在當下,觀察看護們是如何在協助他慢慢完成每一個步驟,而心是穩穩地在那裏,不慌也不急,過程中需要很大的覺察才能真正體會到所謂的「耐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
耐心,好像也可以是幫忙偵測自己狀態好或不好的最佳指標。當狀態好的時候,意味著內在空間是足夠的,可以有一個地方去消化等待過程中的不耐煩或煩躁的情緒;而狀態不好時,就很容易因為急躁而無法停留在當下等待,也就會很清楚覺察到自己的忙亂跟急躁。這樣的覺察也幫忙我在工作中看到自己跟來談者的互動關係,有些時候也是需要等待,慢慢忍受沉默的時候,等待的時間也是在幫忙對方停下來好好跟自己在一起,進而能夠再去開展彼此的內在空間。
我們都是平凡人,不是聖人,修練的功課無所不在,只是關乎於自己怎麼思考當下所作所為的起心動念,如果時間都是要花下去的,就要讓所花的時間值得,而值得來自於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耐心」就是我賦予自己在這段時間所獲得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