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時光月台

文/林聰吉

喜歡坐火車似乎是無原由的與生俱來,愛聽車輪與鐵軌相接發出的那種規律而安定的金屬聲,愛玩味坐在火車廂中那種悠悠晃晃的漂流感。安定與漂流早就是身體裏的兩個基因,它們時隱時現、相互拉扯;它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在生命的最深處蠢蠢欲動。

小時候愛坐火車,大半的原因是可以吃到鐵路便當,那時沒有保麗龍或紙盒,飯菜就是老老實實地裝在鐵便當盒。吃完便當,乘客也都老老實實地把便當盒放在座椅下。過不了多久,車廂服務員就拿著一根長鐵條往座位底下一探,熟練地把便當盒勾出來逐一回收。鐵路便當的排骨是當時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難得的奢華美食,坐火車旅行又可以吃排骨,鐵路便當的滋味其實就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望。

除了鐵路便當,那時月台還有許多私人攤販賣各種飲料與零食,攤販胸前斜背一只淺淺的木盒,走在車廂外的月台來回叫賣。當時的火車沒有冷氣,敞開的車窗一探出手,乘客就可以和攤販進行交易。有時交易還未完成,火車已緩緩開動,此時買或不買、賣或不賣,對於乘客與攤販都是一種試煉,往往不容細想,火車就已鳴笛出發。窗裏窗外,素面相見,彼此的緣分也就是那數分鐘而已,車一離月台,也許此生再也不相見了。

月台更多的風景是人生的風景,常在車廂內看著月台上很多人的不捨。總愛猜想他們彼此的關係,是父子?母女?情侶還是朋友?他們的情緣從何時而起?月台離別,何時才有相見的時候呢?

安定與漂流老在內心相互交纏,隱隱而動。很多年前也是坐上火車離開故鄉,後來不知又離鄉、回鄉多少次,直到有一天,下了火車,走出月台,卻找不到回家的路。火車站外已沒有等候的人,迎面而來的是招攬客人的計程車司機。我漠然坐上計程車,交談了幾分鐘,明白了司機已把我當做外來的異鄉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漂流多年,我兩鬢早已飛霜,難道鄉音也不再了嗎?否則故鄉人為什麼竟已不識得我這歸來的遊子?

不必怪罪他人不識得自己,其實對現在的鐵路便當也感到陌生了。雖然台鐵強調是道地的懷舊口味,但我怎麼也吃不出舊時的記憶。捧著輕巧的紙便當盒,嚼著有點甜膩的排骨,也許精緻,但卻少了那種樸實的古意。坐在冷氣車廂,隔著明亮的車窗,月台風景一覽無遺,只是看得到,卻聞不到、摸不到、聽不到。車廂變舒適了,人卻更孤獨了,月台上生猛的朝氣吹不進車廂,車過每一個月台,我都註定只能當個旁觀的異鄉客。

舊時的台北火車站右側有個矮房子,也賣和鐵路便當相同菜色的排骨飯,那是當時的鐵路餐廳,而屋頂上由左至右就立著「鐵」、「路」、「餐」、「廳」四個大字招牌。那時朋友相約在火車站見面時就刻意說:在鐵路餐廳的那個「鐵」字下等,因為覺得這「鐵」字有海枯石爛,永誌不渝的味道。後來知道:世界會變,人的想法也會變。如果現在還有機會約人,大概會約在那「路」字下面,畢竟世事無常,而人最終總會各走各的路。

漫步於現在的台北火車站,常會想起舊時的鐵路便當、鐵路餐廳,還有攤販叫賣的露天月台。也許有一天我會突然在三鐵共構的摩登火車站停下腳步,那也許是迷了路,也許是錯亂了安定與漂流,也許也許……我正專心在聆聽遠處傳來的老火車汽笛聲呢!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