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大專社會組 佳作

嘉智小農

文/黃如輝

陶淵明曾賦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星理荒穢,載月荷鋤歸」的耕讀窘境。小子東施效顰也有此感嘆:「種菜智園裏,草盛苗歸西,時時勤播種不肯探頭來」。這是初來農藝場的感覺。

家無薄田的自己,從沒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成為農夫。嘉智農藝場是全校最大的實習教室,工作面積堪稱是全國特殊學校之最。記得那時在校長室擔任工友,總務處每學期會對全校工友進行職務調整,新學期開始上班地點改成農具室。很多同事告訴我要展開「對日」抗戰了!我常苦笑回答自己從「領侍衛內大臣」調任「雲貴總督」戍邊。打開農具室鐵門一霎那,小從鋤草勾、鋤頭,大到中耕機、動力噴霧機等,那心不斷浮現出「怎麼用、不會、怎麼辦」,只好安慰自己靠「勇氣」學習,憑藉時間的累積得到經驗。

頭頂著烈陽總讓人滿身大汗,太陽彷彿是農藝場最嚴厲的監工。雜草遍佈於田間,個個彷彿是少林寺十八銅人陣,等著你逐一用力過關。更氣憤的是,種菜乃屬不易,縱橫田間偷菜成性的菜蟲子、蝸牛等,一夜之間,就可讓辛苦成果付之東流。

學生是農藝場實習的主角,但也是最大的破壞者,因為他們都是身心障礙的學生,因為伴隨著不同的障礙類別,在田間跌倒常有的事,更令人哭笑不得就是剛種下的菜苗,常因「誤踩、誤除、誤會」而悄悄消失在畦面上。記得有一年協同老師們教學生「種蔥」,並告訴學生期末有「蔥油餅及蔥蛋」可以吃,學生卻在一次週五放學前的澆水忘了關,週一上班一看,完啦!「種蔥不成反成秧」,田間呈現的是稻田插秧的景象,學期末老師只好自掏腰包買蔥,來讓學生完成蔥油餅與蔥蛋的願望。

由於各班認養的面積不大,所以總缺乏「有規模」的採收,自己來到農藝場三年多的經驗累積,我們決定讓學生更能體驗真實的農務工作,說服兩班的老師參加農藝場的農事小組,以兩班的學生為以較具規模的方式栽種玉米及花生。成員除了兩位帶班老師之外,我們也聘請嘉義大學農藝系老師與嘉義社區大學農藝隊成員為顧問,28位學生加上自己,總共有29張的身心障礙手冊,我常笑稱這是經過認證的玉米與花生。

我們先按學生功能進行任務編組,有力氣能使用鋤頭編入整地組,就這樣一鋤、一畚箕將欲栽種的畦面整好。能清楚老師指令及精細動作編入栽種組,各完成兩條畦面的玉米與花生的栽種,其餘功能稍弱的同學,就在畦面間做定點除草、協助將鋤好的雜草收集起來,由老師帶領使用澆花器澆水、適量施肥。

一週後我們的玉米與花生逐漸長出令人歡欣的小苗。烈日下的學生似乎逐漸能適應持續性「鋤草、施肥、澆水」的工作,學生更在學習上展現高度興趣,陸續有幾個在我們的帶領下,學會安全地使用中耕機翻土,成為農藝場的小幫手。

對於「環境」的尊重,也是這次我們的學習對象,田間所用基肥與追肥改變以往使用化學肥料,改以有機質肥為主的肥料。對於偷菜成性的小蟲子,也在顧問團的老師帶領下,利用沙拉油、洗碗精、蘇打粉及蘇力菌調配成「葵蕪露」,利用油脂與蘇打粉作用,讓葉面舖上油脂避免蟲子產卵依附,讓洗碗精與蘇力菌作用,使蟲子的呼吸器受到遮掩而窒息。

為了讓更能貼近農業的生產過程,我們決定讓學生來體驗「噴藥」的過程,讓老師與家長先行溝通,說明噴藥過程安全無毒,請家長放心。我們決定讓力氣大的男同學背著動力噴霧機,讓力氣小的女同學手持噴桿,學生兩兩合作,在老師田間亦步亦趨的指導下,玉米與花生蟲害防治得到很好的成效。

三個月的努力與等待下,在學期末快結束前,與老師商量先行採收玉米,這次我們仍決定採用能力編組,讓力氣小的同學逐一採收玉米,力氣大的同學利用小鋤頭,將已採收完的玉米桿,逐一從畦面移除至回收筒。隔天,我們將玉米水煮,讓學生即時享受他們辛苦一學期下的成果。

最讓我驚奇是花生,以前只知道花生就是從根部摘起,但在嘉大農藝系教授的解說才知,花生產量多寡與「開花量」有關,也才知道花生在花謝後,莖會鑽回土裏,莖桿才生出花生而非根。

花生這樣的特殊生長方法有個傳說,花生豆莢原本是生長在地面上,據傳明太祖朱元璋一次與敵軍交戰,為保命躲入花生田,朱元璋因頭上長瘡,被花生豆莢扎的很痛,敵人退去之後,朱元璋一氣之下便開罵:「花生扎人,通通給我滾回土裏」,此後花生就改變了命運,夠神奇吧!

採收花生剛好遇到五月底的連續大雨,為了怕花生浸泡過久發芽,與老師們商量後,決定趁雨暫歇進行搶收,能下田的學生使出渾身力氣,雙手雙腳沾滿了爛泥逐株摘取,不能下田的學生在水龍頭前清洗並摘取花生莢,返回教室後,鋪設報紙放置其中,讓花生陰乾。

這時老師們突發奇想,花生正巧碰上農曆端午節,老師們決定讓學生學習包粽子,老師臨時增學習目標,讓學生從辨別長糯米、圓糯米的差別,洗糯米及粽葉,切豬肉及鹹蛋黃,剛開始學習包粽子的學生,因為粽葉的操作還不是熟稔,常將配料調回原料鍋,花費兩天的時間總算大致完工。

每個學生睜大眼睛看著老師將粽子逐一放入鍋子蒸煮,每個人的表情充滿期待。粽子出爐的時間到了,成為營養午餐外的加菜,而且還能帶幾個回家與家人分享。當學生拿粽子來給我的時候,我問他這花生從哪裏來?無口語能力的學生,興奮的用手指的他們努力的第二田區。

坦白說,學生包的粽子樣子並不漂亮,我卻在農具室看著粽子發呆,花生並不是粽子的主要原料,但看著從自己的農藝場長出,看著學生一步一腳印在烈日中除草、施肥,看著老師不厭其煩重複對學生叮嚀,述說每個動作與注意事項,手中粽子成為最漂亮的端午節禮物。

「環境」議題也許對於身心障礙的學生而言,顯得是一個沉重與無法了解的議題,但是透過農藝場栽種,他們知道熟悉的環境中,有個地方是他們栽種玉米與花生的地方,老師們與我皆非有農業專長,但我們接受農藝教授的建議,使用最方便能取到的「沙拉油、洗碗精」,作為防治蟲害的藥劑,我們不要求速生速長,所以我們使用天然的有機肥料為主。

我們只是「5公尺×38公尺」兩條畦面,收了將近20公斤的玉米、13公斤的花生,這樣的重量我們無法用收穫作為答案,但透過這樣的收穫,我們學習了傾聽土地的呼喚,用我們所能的方式與環境和平相處,如果您不嫌棄我們嘉智小農,歡迎您來到嘉智農藝場一同為我們見證。

備註:本文已獲文薈獎主辦單位同意刊登,特此說明。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