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道別那些曾經的傷

編者案:這是一個新單元。作者楊聖弘曾任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現為賽斯身心靈診所實習心理師,最近著作為《看不見的看見-從心轉動人生的23堂課》。這是作者的個案輔導心得筆記。作者發現好多時候,我們的心跟著別人的喜怒哀樂而飄盪,我們的心在過去與未來間迷惘,那個屬於我們的,卻經常失控了的心,時而讓我們陷入焦躁、時而又讓我們不安。作者希望讓心自由,不再為那些束縛所牽絆,於是,也許你會需要一帖安心處方,這單元希望能為你指引一條心的方向。

口述/楊聖弘
整理/陳芸英

我近一兩年在身心靈診所開始接觸前來尋求心理輔導的個案,他們來的原因大多是當下被困住了。這些個案可能會找很多原因,例如是從小父母不當對待造成的陰影,揮之不去。

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你找到這傷時要去面對它,也許跟對方談清楚,要個道歉,修補關係,或向對方宣洩情緒,好讓心中那口氣過去。但很多時候,個案找到答案,也試過那些建議,但那種不愉快、被困住的感覺很快又回來了。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個案一直想找「元兇」,而心理諮商師也會用很多方法或技巧幫他們找到元兇,例如元兇之一是爸爸從小曾打他一巴掌,於是他跟爸爸對談,但談了之後心情仍然沒好,於是會繼續找下一個元兇……元兇好像都在外面。

我曾問一個個案,你找這麼久,兇手會不會是自己呢?也許是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於是透過「轉移」的方式轉嫁給別人。曾有兩個個案互相談心,其實是談自己曾經的傷害,內容都是別人怎麼傷自己,談得很開心,因為他們發現問題都是別人,不是自己,原來自己沒事;很多人習慣從外面找兇手,因為比較簡單。

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是自己,但他們不願意面對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並不是社會期許的樣子,也許愛忌妒、愛比較、愛面子、又小家子氣。他們擔心,「當我承認有這麼多缺點時,會不會變得很糟?」所以,不但不能承認,也要設法掩飾,並且說服自己,如果有那些想法,有那些情緒,都是別人造成的,是那些人傷了我,我才會變成這樣,不管那些傷,是有意的、無心的、不當地對待或過度的溺愛,總之,要把那個元兇找出來,傷才會痊癒,也才能找回快樂的、不被困住的自己。

很多人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嘗試各種方法,讓那些外面的元兇療癒自己,也想盡辦法壓抑、否認自己有那些陰暗的負面情緒,因為害怕真的面對與接受,自己就真的變糟且一發不可收拾了。其實不會!通常我們因為害怕自己成為那個樣子,所以會想方設法隱藏、壓抑;但當你越壓抑,那個東西就越蠢蠢欲動,會在不經意中跳出來,擾亂自己的情緒;反而當你承認這些缺點時,例如承認自己愛嫉妒、愛比較、會在心裡詛咒別人……因為這些情緒被抒發、釋放,反而有一種坦然;當你不壓抑、隱藏自己的情緒,當你慢慢接受,這些缺點也會慢慢的變得不重要了。走到這階段,就會慢慢的開闊,也慢慢放下。

所以對於尋求心裡輔導的人,我會讓他們瞭解,問題不在外面,而是得面對真實的自己。所謂面對真實的自己是接受自己陽光和黑暗的一面。例如當自己愛嫉妒的心情跑出來時,清楚知道,不是別人害你有這樣的情緒,不必壓抑它,而是看著它,承認原來自己有那陰暗的一面,接著用適當的方式抒發。

最近一則因買肉丸沒加辣被爸爸毒打的孩子,我相信這頓毒打一定對孩子造成傷害;難道這孩子一輩子就完了嗎?

一般心理諮商遇到類似個案的作法是帶著孩子回顧爸媽帶給他的傷害,個案可能一邊回顧一邊痛哭,接下來跟父母面對面,父母可能跟孩子道歉,但到這裡為止,有些人可能還不會好,因為他變得空洞,突然,他不知道還有誰能為自己的傷負責。我曾遇到一個個案面對父母跟他下跪,但他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心理反而不斷的問自己,「然後呢?我就可以健康起來了嗎?」

療傷的過程是必須的,總是要跟對方融冰,得到雙方接受的結果。但很多人得到結果之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我會反過來問個案,「你為什麼要一直帶著這個傷?」「你一直帶著這個傷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傷,有沒有為你帶來好處?」

可能有。

很多人帶著這個傷成了讓自己站不起來的藉口,或利用這個傷當擋箭牌,成了自己墮落的理由;當自己站不起來就說,「我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它』的關係。」「是你的原因,不是我的問題。」自己因此得到救贖,例如,因為爸爸打我,所以媽媽你要補償我,在成長過程以此索討一些不合理的東西。

對於這樣的個案,不是把兇手砍了就沒事,如果要讓這個傷害成為過去式,不僅要承認「對方傷我,」也要承認,「我利用了這個傷」。然後,真實的面對它,承擔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接著,勇敢地跟它道別,那才能真的釋懷、放下!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